【原题呈现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生活中不仅有先见之明和后见之明,还有自知之明。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指导】
先见之明是指能预见未来,后见之明是指能反思过去,自知之明是指能认知自我。
要能够有逻辑地辨析三者的关系,比如可以认为“自知之明”是核心,既是对前两者的辩证统一,也是立意的关键切入点。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:①分析三者关系,如自知之明是根基,缺乏自我认知则预见与反思易流于虚妄;②结合现实,批判功利社会中人们追逐“先见”而忽视自省的现象;③升华至人生智慧,强调唯有认清自我,方能理性规划未来、客观总结过去。
当然也可以多维度地分析三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,是自我发展的不同要求。
【写作思路】
并列式结构:分别阐述先见之明、后见之明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及作用。可以先解释每个概念的含义,再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。比如,先见之明如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;后见之明如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后反思治理经验;自知之明如苏轼在仕途起伏中始终坚守自我认知。递进式结构:先阐述先见之明的重要性,再引出后见之明对先见之明的补充和完善,最后强调自知之明是先见之明和后见之明的基础。比如,先见之明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,后见之明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,而自知之明让我们在面对未来和过去时,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对比式结构:将先见之明、后见之明和自知之明进行对比,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。比如,先见之明侧重于对未来趋势的预测,后见之明侧重于对过去事件的反思,自知之明侧重于对自身的认知。通过对比,突出自知之明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。
【佳作展示】
拥自知之明,绘人生华章
生活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,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。在这画卷里,有先见之明的睿智前瞻,似璀璨星辰照亮前行的未知之路;有后见之明的深刻反思,如明镜高悬映照过往的得失成败;而自知之明,则宛如画卷的底色,沉稳而厚重,支撑起整个画面的和谐与完整。
自知之明,是对自我清晰的认知与准确的把握,是人生智慧的基石。古人云:“人贵有自知之明。”只有认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、长处与短处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准方向,避免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。
自知之明能让我们扬长避短,发挥自身优势。齐白石先生深知自己在绘画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,且对虾等水生生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。于是,他专注于花鸟虫鱼尤其是虾的绘画创作,将自身的艺术才华发挥到极致。他的虾画栩栩如生,灵动活泼,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。正是因为齐白石先生有自知之明,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,才能心无旁骛地在绘画领域深耕细作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倘若他盲目跟风,去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,或许就无法展现出如此卓越的艺术才华。
自知之明也能使我们正视自己的不足,不断改进提升。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关键在于能否有勇气承认并努力改正。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具有自知之明的君主。他深知自己性格中有时会过于急躁,在处理政务时可能会不够周全。于是,他广开言路,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,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。魏征等大臣经常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过错,李世民不仅不生气,反而认真反思,积极改正。正是这种自知之明和虚心纳谏的态度,使他成为了一代明君,开创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局面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却屡见不鲜。有些人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,自认为无所不能,盲目地扩张自己的领域,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;还有些人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,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,从不从自身找原因,这样的人很难取得进步和成长。
那么,如何才能拥有自知之明呢?这需要我们保持一颗谦逊的心,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,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。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,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。同时,我们也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,把他人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,照出自己的不足。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,先见之明让我们未雨绸缪,后见之明让我们总结经验,而知自知之明则让我们脚踏实地,稳步前行。让我们拥自知之明,以清醒的头脑、坚定的步伐,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华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博星优配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-在线配资门户-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