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许多车主都还对几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ETC推广热潮记忆犹新。
仿佛一夜之间,无论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口,还是在银行的各个网点,甚至是在商场、加油站,都能看到“免费办理ETC”的宣传海报和热情推销的工作人员。
他们用各种优惠折扣、赠送礼品的承诺,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车辆,力图让每一个车主都装上那个小小的电子标签。
当时,很多人心里或许都划过一丝疑问:银行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慷慨了?
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?
几年时间过去,当这股热潮渐渐退去,人们才恍然大悟,当初那些看似免费的午餐,其实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。
不过,值得庆幸的是,针对这一系列乱象的整治行动已经展开,一场关乎上亿车主切身利益的行业整顿,正在让事情回归它应有的轨道。
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,我们需要回到2019年。
那一年,为了大力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,缓解节假日期间收费站的拥堵状况,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:要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ETC的安装率和使用率,力争让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的比例达到90%以上。
政策的初衷无疑是好的,是为了方便大众出行,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。
然而,当这个艰巨的推广任务层层下达到各大商业银行时,事情的性质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在银行看来,每一个前来办理ETC的车主,不仅仅是一个响应政策号召的普通用户,更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“优质客户”。
有车,通常意味着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和消费能力,这正是银行信用卡、消费贷款、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最渴望触及的目标群体。
于是,那个小小的、号称“免费”的ETC设备,就成了一个绝佳的获客工具和业务捆绑的“敲门砖”。
许多车主本以为只是去办一个方便过高速的简单业务,结果却经历了一整套精心设计的营销流程。
最常见的操作就是捆绑信用卡。
工作人员会告诉你,办理ETC是免费的,但前提是必须新办理一张该行的信用卡,并且将ETC的扣费业务与这张新卡绑定。
对于已经拥有多张信用卡、不想再增加管卡负担的车主来说,这无疑是第一重不便。
紧接着,一些银行还推出了升级版的捆绑方案,除了信用卡,还要求客户同时办理一笔小额理财、购买一份短期保险,或是存入一笔数千元的定期存款,才能享受到所谓的“免费安装”或“加油返现”等优惠。
更有甚者,采取了收取押金的模式,声称只要在规定期限内,信用卡消费达到一定笔数或金额,押金便可退还。
但这些退还条件往往设计得相当苛刻和复杂,导致大量用户最终无法满足要求,那笔押金也就石沉大海,变相地成为了办理ETC的成本。
当车主们想要更换服务银行或者因为车辆出售等原因需要注销ETC时,又会面临新的难题。
注销流程异常繁琐,常常要求用户必须前往最初办理业务的指定网点,携带各种证明材料,耗时耗力。
如果想在合约期内提前解约,还可能被要求支付一笔不菲的“违约金”。
这一系列的“套路”下来,车主们普遍感到,本是为图方便而办的ETC,反倒增添了无数的烦恼和隐形成本,这与政策“便民”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车主们的抱怨和不满情绪经过几年的积累,终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。
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的整治新规,剑指ETC发行服务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,并要求在2025年之前全面清理整改。
新规的核心内容,可以说是对症下药,精准地打在了问题的痛点上。
比如,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捆绑销售,用户有权使用自己名下的任意银行卡进行绑定;要求银行对过去以各种名目收取的押金进行无条件退还;同时,必须简化和畅通ETC的线上线下注销渠道,不得无故拖延或拒绝用户的合理申请。
这些规定的出台,让广大车主拍手称快,积压已久的怨气得到了释放。
而对于此前依靠ETC业务冲业绩的银行来说,日子则变得难过起来。
过去,通过捆绑金融产品,ETC业务能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,是许多分支行的利润增长点。
如今,这条利润链被斩断,ETC业务本身高昂的设备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就凸显了出来。
尤其是对于那些一年也上不了几次高速的“睡眠用户”,银行在他们身上几乎是纯粹的投入而没有回报。
失去了金融产品的利润反哺,这项业务从“香饽饽”变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银行的推广热情自然也就迅速冷却了。
然而,当捆绑销售的套路被禁止后,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:服务质量能跟上吗?
毕竟,车主们最终需要的,不仅仅是不被套路,更是一套稳定、高效、便捷的通行服务。
现实情况是,尽管ETC的技术硬件在不断升级,从早期的设备到如今能适应各种恶劣天气的新一代产品,但与之配套的管理和服务“软件”却常常掉链子。
很多司机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在节假日的高速公路上,人工收费通道排起了长长的车龙,而旁边的ETC车道也并不顺畅,时而因为系统延迟、时而因为设备故障,导致车辆走走停停,通行效率大打折扣。
在城市的商场或小区停车场,标榜着“ETC无感支付”的通道也常常出现识别缓慢、抬杆延迟甚至完全没反应的尴尬情况,最终还是得摇下车窗,寻求人工帮助。
此外,ETC的扣费通知也时常不及时、不透明,一笔通行费到底扣了多少、什么时候扣的,账目明细查询起来相当不便。
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,却直接影响着上亿用户的日常体验。
说到底,技术本身早已不是障碍,问题的根源在于运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足。
过去,银行有利润驱动,虽然方式不当,但总归有动力去维护和拓展。
现在,当业务回归公益属性,如何建立一个长效、健康、可持续的运营机制,确保服务质量不降反升,就成了新的挑战。
整治行业乱象,只是解决了“要不要办”的问题,而提升服务质量,才是解决“好不好用”的关键。
国家出台的整改政策开了一个好头,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
人们期待的,是这些好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,让ETC回归其“不停车快捷收费”的本质,让每一次出行都变得更加省时、省心。
这不仅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监管智慧,也考验着运营机构的服务诚意。
博星优配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-在线配资门户-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